当我们谈论中国足球的未来时,万达留洋计划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项始于2011年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将数百名年轻球员送往西班牙接受训练,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是时候对这批球员的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作为中国足球青训领域的重要实践,万达留洋计划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又面临哪些挑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万达留洋计划的基本情况与规模万达留洋计划是万达集团在2011年12月启动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项目,该计划与西甲的马德里竞技、瓦伦西亚和比利亚雷亚尔三家俱乐部达成战略合作,将中国年轻球员直接送入这些俱乐部的梯队接受培训。按照规划,万达集团在三年内投入了约2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90名青少年球员赴西班牙留学三年。
从实施规模来看,万达计划累计向西班牙输送了380名球员,占中国足球留洋总人数的31%,这些球员以U13-U17年龄段为主,平均送出年龄为13.5岁。其中,120名球员在马德里竞技俱乐部注册,80人在瓦伦西亚,60人在比利亚雷亚尔,其余分布在其他西班牙俱乐部。绝大多数球员(84.2%)获得了西班牙足协的职业梯队注册,具备参加正式比赛的资格。
在球员选拔方面,万达采用了严格的“两步走”战略:首先由西班牙俱乐部的青训专家从数百名候选人中筛选出90人入围名单,然后与前30名球员家长沟通,确认意愿后再签订培训合同。为保障各方利益,万达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四点补偿承诺,包括向球员原属俱乐部支付5万元人民币补偿费,允许球员代表原省市参加全运会,承担回国参赛的国际机票费用,以及在球员首次转会时向地方足协补偿20万元人民币。
留洋球员的发展路径与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多位万达留洋球员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几条不同的成长路径。最成功的案例当属新近入选国家队的王振澳。这位1999年出生的球员在2012年13岁时入选万达西班牙希望之星计划,赴马德里竞技俱乐部接受长期集训。2018年,19岁的王振澳与丹麦超级联赛球队瓦埃勒签约,开启欧洲职业联赛生涯,代表瓦埃勒一线队在丹麦超级联赛和丹麦杯获得5次出场机会。2020年回国后,他加盟大连人队并将位置改为边后卫,2024年2月转会上海海港,凭借出色表现入选国家队。
另一位值得关注的球员是吕焯毅,他于2014年以第一名的综合成绩入选万达西班牙留洋计划第三批名单,赴马德里竞技培训。2025赛季中超前11轮,作为右边后卫的吕焯毅全部首发出场,打进1球并贡献3次助攻,更以38次抢断排名联赛抢断榜首位。他的积极、勤奋和攻防俱佳的特点,使其具备了进入国家队的潜力。
当前仍在西班牙效力的球员中,王天一的表现引人注目。这位2005年出生的球员代表比利亚雷亚尔U19C队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区U19优选联赛(U19第3级)中,23轮比赛打进18球,领跑射手榜。然而需要理性看待的是,这只是在西班牙U19的第三级联赛中取得的数据。
门将位置上,李昊的发展也值得期待。作为万达计划的一员,他曾在马德里竞技梯队受训,并于2023年正式签约马德里竞技,成为继徐新之后第二位加盟该俱乐部的中国球员。这位2004年出生的门将曾表示自己的目标是超过偶像奥布拉克,展现出了不小的雄心。
留洋计划面临的挑战与局限性尽管万达留洋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多方面挑战。球员所有权问题曾引发法律纠纷,如王振澳与北京万达足球俱乐部之间长达两年的诉讼。这类问题暴露出留洋计划在管理机制上仍需完善。
从球员成长数据看,留洋球员从青年队过渡到职业队的成材率并不理想。典型案例如留周琳潮,他曾在2020-2021赛季代表托莱多U19A队在西班牙U19全国联赛(U19第2级)中打进26球获得金靴,但进入成年队后发展不顺,最终只能征战西班牙低级别联赛甚至五人制比赛。类似地,李杨怿曾在U16联赛中出场21次打进18球,但随后的发展也逐渐趋于平淡。这些案例说明,青年队的出色表现并不能完全保证职业发展的顺利。
文化融入与语言障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约25%的万达球员在首年因语言问题无法进入比赛名单,需要参加专门的西班牙语集训。此外,万达计划中存在的“付费占位”现象也引发争议,2024年西甲调查发现合作俱乐部中有12名球员未达竞技标准但仍获注册,导致相关俱乐部被处以罚款。
从竞技层面看,中国球员在技术适应性上表现良好(如U17级别球员控球成功率61%,高于全队均值58%),但身体对抗仍是短板(U15球员对抗成功率53%)。这些数据揭示了中国年轻球员在欧洲足球环境中的优势与不足。
留洋计划的价值与未来展望尽管存在各种挑战,万达留洋计划是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一次有益尝试。截至目前,以万达计划为班底的球员中,已有多人进入国家队和国奥队,还有不少球员成为中甲主力。除了王振澳,还有李源一、王上源、高准翼、高天意、戴伟浚、张玉宁等有留洋经历的球员入选国家队。
从长远看,万达计划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球员输出上,还在于引进了西班牙青训数据模型,优化了国内U14选拔标准,增加了“小空间决策力”等测评指标。这种技术反哺对中国青训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留洋球员的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是获得实际比赛经验。正如刘邵子洋的例子所示,他签约拜仁慕尼黑后不久被租借至奥地利联赛,通过13场首发比赛取得了明显进步。这种脚踏实地从低级别联赛做起的路径,或许比一味追求豪门俱乐部更切实际。
我们在关注这些留洋小将时,应该保持理性期待。青年球员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成材率本就有限。重要的是为他们建立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和回归机制,让无论在欧洲坚持下去还是回国效力的球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万达留洋计划是探索足球人才培养的一次重要实践,其经验教训都值得中国足球界认真总结。不知道各位球迷如何看待万达留洋计划的价值?你认为目前最成功的万达留洋球员是哪一位?欢迎分享你的观点。